第64章 風華絕代

-

這就是步入洗華境的預兆,褪去繁華,生命得以跨越。

這個境界與之前的階段截然不同,有著本質的區彆。

前四境,通脈、開竅、氣海、周天,是打基礎的階段,探索人體的奧秘。

而洗華境則是全麵提升,名為“洗華”,實則更像涅盤重生,脫胎換骨。

這不是區域性的轉變,而是一場全麵的昇華,猶如蝴蝶破殼而出。

這是修道之路的第一個重大挑戰,唯有天賦異稟的修行者才能觸及,即便是太初聖地這等世間頂尖的門派,洗華境的弟子也是屈指可數。

資質之外,還需要深厚的積澱,想要完成一次涅盤轉變,就需要海量的天地奇珍。

這些奇珍的質量必須卓越,否則無法提供涅盤所需的充足靈力。

就如元家的元浩,他擁有玉瑩靈體,此體質能積聚並儲存元氣,他一直在積累底蘊,一旦積累夠了,便能一舉突破。

若非高子瀚偶然得到純陽魔液,他的積澱也遠遠不足。

再者,他在魔窟的血陽中已實現過一次涅盤,雖未令他步入洗華境,但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踏入那一境隻待時機成熟。

現在,他又藉由冰火二力這極端的能量衝擊關卡,配合大量丹藥和寶液,一切儘在掌握之中。

高子瀚的身體閃耀著光輝,不斷驅逐著雜質,他之前經曆過一次轉變,全身已被淨化得幾無雜質。

此刻卻又排出許多,其中包括碎骨和血塊,這是剔除廢棄的筋骨,排出體內的廢血,這次的轉變更為猛烈,痛苦無比。

這個過程並未持續太久,因為他的肉身已錘鍊至極致。

接下來是元氣的提煉,洗華境不僅關乎肉身,元氣同樣至關重要。

元氣是修行者的力量源泉,簡單來說就是自身力量的具現,普通人通過攝取食物和鍛鍊增強體力。

修行者則汲取天地靈氣和各類奇珍、丹藥,功法相當於強化體力的方式,兩者相輔相成,壯大自身的元氣。

原理大致相同,但具體方法各有差異。

此刻,高子瀚體內的元氣流淌全身,運行功法的同時不斷被壓縮提煉,從最初的氣體狀態,

逐漸變得濃稠,最終化為液體。

元氣化液,這是洗華境的重要標誌,至此,元氣的質量將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永續性增強。

待所有元氣都凝聚成液態後,當他運轉元氣,身體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元氣流動,如江河洶湧,轟鳴不絕。

他全身沐浴神光,眉心的額骨也綻放火焰,躍動不息,宛如一輪烈日,肉身與元氣的蛻變也影響著他的識海,兩者共鳴。

混沌神魔體隨之啟用,神聖的白光與深邃的黑氣環繞,如同遊走的龍蛇,同時,他的體表還瀰漫著一絲混沌之氣。

各種奇異的能量交織成一幅壯麗的畫卷,其中蘊含著開天辟地、神隻與惡魔共存的幻象。

\"破繭而出!\"

此刻,高子瀚猛然睜開雙眸,所有異象的光芒儘數內斂,一切重歸寧靜。

他踏入了洗華境,身上尚留有微弱的光輝,正逐漸消退。

高子瀚驚喜地察覺,晉升洗華境後,他竟然一舉挺進至第三重,並且即將觸及第四重的門檻。

這是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悅,但也在情理之中,他的底蘊深厚無比,加之運用陰陽交融之法突破,比循序漸進更為猛烈。

站立在熔鑄爐中,高子瀚看似平平無奇,如同常人,然而地脈之火環繞,卻無法對他造成絲毫損傷。

細細感知,能察覺到高子瀚身上帶著一種深奧難測的氣息,靜謐時,祥和而神聖,激盪時,震懾人心且恐怖。

幢幡靜靜地懸浮空中,冰冷的煞氣已被徹底清除,成為高子瀚突破的燃料,消耗殆儘。

高子瀚的任務已完成,接下來隻需重新熔鍊鑄造,就能徹底恢複原貌。

熔鑄爐外,徐清風麵色一變,口中噴出一團漆黑的血,腥臭而冷冽,那是煞氣侵蝕他本命法寶所遺留的鬱結。

吐出這股鬱結,徐清風的臉色好轉,蒼老的麵龐竟泛起些許紅潤,皺紋也明顯減少。目睹此景,鐵錘長老臉上掠過一絲欣喜,問道:\"這小子成功了嗎?\"

徐清風長老調息片刻,睜開眼睛,臉上掠過一抹笑意,說道:\"恐怕是的,這孩子真的驅除了煞氣。\"

轟鳴聲響起!

熔鑄爐開啟,高子瀚步出,身著白衣,氣質超凡,如謫仙降臨。

兩位長老見到高子瀚,皆是驚訝不已。

\"高子瀚,你...已經晉升洗華境了?\"徐清風震驚地問。

高子瀚點點頭,微笑道:\"在消除煞氣的過程中,不經意間就突破了。\"

他並未詳述突破的過程,隻是輕描淡寫地帶過。

徐清風眼中掠過異彩,不久前,這孩子還在周天境初期,未曾想短短不到一年,高子瀚竟已邁入洗華境,這是何等驚人的天賦?

鐵錘長老並不瞭解高子瀚的實際情況,故未表現出過多驚訝,這種事情他見多了,早已司空見慣。

然而,當他聽到徐清風說高子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周天境初期躍升至洗華境,他瞬間愣住了。

即使是見多識廣的鐵錘長老,也從未聽說過有人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從周天境跨越到洗華境。

這已不能簡單用天纔來形容,隻能說是妖孽般的存在。

\"原本擔心幫你驅除煞氣會耽誤你的修煉,現在看來是我過於憂慮了。\"徐清風苦笑道。

\"這也多虧了前輩,否則晚輩不知何時纔能有所突破。\"

高子瀚開口道。

對於這樣的機遇,他也感到驚訝,利用冰火之力破境是他靈光一閃的主意。

“接下來就容易了,你新晉此境,先回去穩固修為,多向宋長老請教。”

-